Foton Posts

2005-05-03 / / literature

這是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的最新作品,雖然已經比上一本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好很多,但是仍舊脫離不了自以為是救世主來拯救世界的心態。雖然是朋友說有多好看有多特別,但看完之後, 想想,這些東西我早就知道了。 可是然後哩,你只是對死亡一昧的用放大光明的態度處理, 然後騙大家其實死亡是多麼可以令人感動的。 然而你只說了你想說的,許多讀者便如此被愚昧了。不信你看看那些名人, 那些宣稱自己受”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改變人生的人。So what?如果一本書可以摧毀或建立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要嘛不是這真是太太太偉大的書,要嘛就是它騙術太高明。

為何不是在地獄遇見的五個人,畢竟會下地獄的人遠比上天堂的來的多 (照基督教的說法)。 而我也相信 “天堂空氣好,地獄朋友多”的真理。如果一個活了七八十歲的人,在他死後,你還找了五個人來跟他說”你真是白活了”、 “你這輩子都帶著仇恨,懊悔,傷痛而生活” 。即使他最後發現很多事都是環環相扣彼此相關的,但他也已經死了,在死後的領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那試問,這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這五個假扮天使的人,其實是撒旦的化身罷了。 況且,把這個很美式的故事搬到非洲,南美,或中國,還會有說服力嗎,還會有真實性嗎?抑或,這只是美國人百般無聊的自慰,就只有妳們的這些人才想的出這種故事,才有機會發生這種事。

2005-05-02 / / film

“黃色小屋的記憶” (Recollections of the Yellow House)與 “上帝的婚禮” (As Bodas de Deus),一部是”上帝的玩笑”(God’s Comedy)的前傳,一部是它的續集。 “黃色小屋”主要在講這位叫上帝的老人,如何因為猥褻房東太太的女兒和假扮軍官被關進神經病院。

而婚禮那片講的是”上帝”在湖邊有人送有鉅款給他讓他一夕致富,買了一個”天堂莊園”,然後又被一個假的公主騙去了所有財產最後再度進精神病院,然後再坐牢,出獄後跟當初被他救起的女孩結了婚。

關於”上帝的玩笑”其實還真好笑,雖然片很長(165min),但是全片充滿諷刺荒謬。 一個叫上帝的老頭靠製造冰淇淋成名,但他有著許多特殊的性癖好,收集女性毛髮、陰毛、掖毛等。把新來的女員工屁眼幹爆,騙鄰家小妹去她家洗牛奶浴,還把牛奶拿回公司做冰淇淋。總之超白爛的,但也蠻好笑的,應該說是讓人發噱。

2005-05-01 / / literature

最近讀到一首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2005-04-30 / / film

加拿大影展的最後一部片”I, Claudia”,是昨天跟小黃去看的。 本以為是實驗性很濃的片,期望不太高,不過居然還蠻好看的。主角不是戴上面具,就是不露臉。只有最後快結束時,作者把面具摘了下來。片子以兩個故事組成,一個是當楔子的保加利亞傳說, 一個精靈會幫剛出生的小嬰兒做一張搖籃,他將帶著這滿滿的智慧回來。另一個故事是以Claudia, 15歲小女孩。她的爺爺,他秘密基地的守門人,與他爸爸外遇對象,共四張面具為主軸。 多半是個人自言自語,可以看出一個即將上高中女孩的心思,還有對團體,學校,婚姻的諷刺。雖然帶著面具, 藉由說話,居然可以完全表達感情,這是令我蠻驚訝的地方,還且演技不錯。這是平常我們太少善用表情, 還是對於現代人而言表情其實只是多餘的裝飾?

2005-04-29 / / film

2001年五月加拿大一位還在念藝術學院的學生Jesse Power與另外兩位朋友,他們宣稱要為那些被人類宰殺的動物們抗議,進而拍下一片長達16分鐘的殺貓影帶。他們慢慢折磨那隻貓,吊死,穿腸破肚,最後剝皮。 這部影片引起許多保育人士與民眾的不滿,最後三人都被判刑,但很輕微,而這部紀錄片則是採訪各種人士的意見。

我發現這部片(導演Zev Asher, 1963-2013)與前次紀錄片雙年展,關於日本真理教沙林毒氣事件的紀錄片相關聯。要看這部之前自己掙扎了很久, 因為也是愛貓的人,很怕有太過血腥的鏡頭。我的想法是,以殺止殺是不對的。也許你會說這個人一定是神經病, 但其實他是素食主義者,他自己也承認事後覺得很噁心。 但一部作品,決定要做了,就必須做完。 平時他是很愛護動物的人,要不你會說他有潛在危機,可他的確是個好人,他也願意為犯錯受罰。或許你覺得我是站在他那邊的, 但我也反對以藝術之名,而進行類似的事。

2005-04-28 / / film

加拿大影展,上週末去看的。一共看了六場(詭辯:殺貓的藝術、與魔鬼握手、郎德山的魔幻生涯、影子的告白、吾愛,生命交響曲、黑袍、美帝國淪亡記), 頭尾兩場都有人陪。其實,這次的片子都還不錯,但幾乎都是悲劇。 除了郎德山和淪亡記那兩部有些歡笑的片段,其他幾乎都是悲到不行的片。

 與魔鬼握手是講十多年前的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將近八十萬人死亡,是自納粹以來最大規模的滅種屠殺。片中是以當時一位聯合國部隊將領,來自加拿大的將軍Remeo Dallaire為主軸。在過去盧安達Hutu族占八成多而Tutsi族只有一成半,比利時在一次大戰後接替德國成為盧安達的殖民政府,為了管理方便,他們一方面分化這兩個民族,一方面大量扶植Hutu的勢力。 然而比利時政府對Hutu的差別待遇使得Hutu族產生民族優越感,而認為Tutsi族為劣等或是邪惡的民族。 在1959年爆發過一次血腥屠殺,在盧安達爭取獨立時,比利時政府對這種情況已無法控制。 當Hutu政府執政後,更允許媒體散播種族仇恨的言論。

2005-04-26 / / literature

今天終於看完了十月典藏橘卷,卷末是張承志的《黑駿馬》。 之前讀過他的散文集《鞍與筆的影子》,還挺喜歡的。也看過黑駿馬的改編電影,直到現在才有機會讀真正的原著。雖然篇幅不長,但許多地方還是讓人欣賞,即使有些衝突不夠深刻。有一段很不錯的文字節錄在這。

哦,如果我們能早些懂得人生的真諦;如果我們能讀一本書,可以從中知曉一切哲理而避開那些必須步步實踐的泥濘的逆旅和必須口口親嘗的酸澀苦果,也許我們會及時地抓住幸福,而不至和它失之交臂。可是,哪怕是為著最平凡、微小的追求吧,想完美如願也竟是那樣艱難莫測,也許,正因此人們才交口感歎生活。我們成長著,強壯和充實起來,而感情的重負和缺憾也在增加著,使我們漸漸學會了認真的感慨。而當我們突然覺得在思想上長大了一歲,並實在地看清了前方時,往事卻不能追趕,遺恨已無法挽回。我們望著比我們年輕些的後來者,望著他們的無畏、幻想和激情,會有一點兒深沉些的目光。在清風中,在人群裏,我們神情平靜地走著,暗暗地加快了一點兒步伐……

2005-04-22 / / cat

最近在印刻上讀到一段詩,是詩人利玉芳的〈貓〉,以下節錄:

在靜靜的時空凝視
互相感應對方的呼吸
我看野貓已不是野貓

意外尋獲
牠的眼睛就是我遺失的眼睛
牠黑夜裡放大的瞳孔
不是因為四周對牠有了設限和疑懼嗎

貓的眼睛就是我的眼睛
牠黑夜裡輕巧的跫音
不是因為想避免惹起容易浮躁的人嗎
貓的腳步就是我的腳步

原以為貓的哀鳴只是為了飢餓
但我目睹牠在寒冬走過遍佈魚屍的堤岸
不屑走過
然後拋給冷漠的曠野
一聲鳴叫
發現那是我隱藏已久的聲音

2005-04-15 / / film

今天獨自去光點看了電影,是陳秀玉導演的女人女人二部曲,共有”秋天的藍調”與”那年夏天的浪聲”兩片。秋天的藍調再講一個面臨更年期女性,對於對於家庭與自己身體產生的懷疑與焦慮,當她終於發現老公原來是GAY之後,面對所有的懷疑與不信任她慢慢發現了自己與相信自己,是一部張力還蠻強的短片,王琄的演技也很受肯定。

另外一部短片,是講面臨婚姻壓力的一個年輕女性突然辭去七年的工作回到自己的故鄉,去尋找那段高中時期的青澀模糊的同性戀情,隨著戀人的死去,那段回憶總停留在沙灘上聽海的日子。 這部短片的色調是灰藍色的,明亮中有陰鬱,沉重中帶明朗。尤其是配樂貫穿全劇,替影片塗上明顯的基調。

2005-04-14 / / literature

我把小孟強力推薦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給看完了,據說紅到日劇電影都有了。小說是中篇的形式,講的是青少年時期純純的愛,一直夢想去的澳洲艾爾斯岩的女主角因為血友病而過世無法參加高中畢業旅行,而男主角卻因為當年那一語成讖的笑話而懊惱不已。整本書,沉浸在日式的悠緩浪漫之中,好像一切可以很平靜,即使是哭泣,也不是風狂雨驟的混亂。可以一切都那麼傷感但不沉痛,好像說一句”也只好這樣了”就一筆勾銷似的。其實是洗去光怪陸離的春上筆法,其實也是日本文化的抒情傳統。但是,總覺得不應該就這樣了

所謂的美好,就是在該完成時未完成,時間停留在極度接近完美那一刻,但這也是無可救藥的浪漫。大家漸漸不相信公主與王子的童話故事,現代人開始轉向那殘缺的永恆,因為缺乏了對話的一方,一切感情抒發都可以自由想像,所以有痞子蔡的輕舞飛揚,還有《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等等。

如果今天亞紀的並不是幾個月才結束生命,而是拖了五六年,那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多事情可以說放就放,說忘就忘,一切隨風飄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