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ton Posts

2022-11-02 / / food

在火車上看了三集《奪魂鋸》,唉還是有點太血腥。終於抵達巴黎,二十度高溫熱死人,超餓,馬上大吃大喝。去了一家很愛的小咖啡館,它們的葡式蛋撻超美味,而且沒有紅蘿蔔的沙拉最棒。我就是專程來巴黎吃東西的。

2022-10-28 / / film

讀到一篇伊朗藝術家父子的文章。兒子為了修復父子關係,開始教父親畫畫,最後父親也成了藝術家,而且反而比兒子出名。同性戀在伊朗是違法的,而且大家避談性跟性傾向議題。兒子出櫃時說的不是「爸~我是同性戀」,而是「Daddy~我懷孕了」,那是同義暗語。性別平權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就是生與死。

2022-10-23 / / film

德國同事發問,我在訊息裡常常打的ha是什麼意思,感覺是忍了好幾年才問。不就是正妹三寶第一寶「呵呵」的意思嗎?但好難言傳。所以我回說ha之於hahaha大概就是well之於wow。那天跟同事聊到恐怖片,有人說不喜歡,我說絕命終結站系列或奪魂鋸系列如何?結果大家一致可以接受XDD。因為聊到,所以突然想(再度)重看絕命終結站。第一部跟第三部都是James Wong導的。首部曲倖存的三位學生最後飛到了巴黎,坐在路邊喝啤酒。其實那個場景不在巴黎,而是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區,目前也是間餐廳,叫Rebar。《絕命終結站三》開頭就說了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這是尼采的名言,出自《偶像的黃昏・格言與箭》第八則Aus der Kriegsschule des Lebens. —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翻譯過來就是「來自生活的戰爭學校,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2022-10-16 / / film

朋友們在疫情期間都獲得了新技能,瑞典好友從零開始打了一件毛衣,好厲害。 我在疫情期間獲得的唯一技能就是知道哪家外賣在什麼時候下單會最快送達而已。好友突然跑來問我德文的fuck you是fuck me嗎?德文的fuck you還是fuck you (fick dich),只是很少人說。德國人罵人其實很少說ficken(幹),通常會直接講英文的fuck。我比較常聽到的就是 Scheiße (shit)、 Arschloch (asshole)、Arschficker (assfucker)、Verpiss dich (fuck off)、Du Sau (you pig)、Schlampe (bitch)。年紀大一點的還會說 Mist (shit)、Dummkopf (dumb)。

2022-10-09 / / food

終於有點秋天的味道,葉子開始金黃起來。很喜歡那種會爬滿整面牆的藤蔓,一到秋天血紅紅的一片,刺目耀眼,像是說著寒冷將至,要準備好心中火,存些溫暖度過嚴冬。一早出門買菜就看到尋貓啟事,琵琶不見了,難道是琵琶別抱的意思?風超大,路上一堆落葉,踩在上頭真的ASMR滿點。第一次買香水,天真以為選一下付賬就好,沒想到它居然是現場調,等了好一陣子,被香氣弄到嗅覺痲痹。我真的很不適合香水,而且好貴。

2022-10-02 / / food

這週幫要回台灣的朋友送行,去吃了摩登德國炸豬排料理,走的是現代fusion風,食物還不錯,但我還是喜歡又大又油的炸豬排。最近在公司附近發現一家土耳其家庭餐廳自助餐,又大份又好吃,粗飽與美味兼具。讀小說讀到一段這樣說:「被熊追的時候,你要跑過的永遠不是熊,而是你的隊友」。突然覺得人生柳暗花明。

2022-09-25 / / food

人們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幹我的秋天勒?冷到已經要穿大衣出門了。了去新開的超市買了非得賣色(Federweißer),是一種還在發酵的葡萄酒,微醺的甜甜滋味,每年只有秋季才有。慕尼黑啤酒節也開始了,今年一升啤酒已經漲到13-14歐,記得好些年前去的時候才8歐。今年德國的通膨,食物部分已經12%,飲料部分7%,好誇張。

2022-09-18 / / food

記得剛到德國時認識的最新科技就是WMF鳳梨切割器,雖然看起來很方便,但德國又不大量生產鳳梨,而且那個邊邊肉怎麼辦?好像有點浪費XDD,這切割器感覺在台灣很難流行起來,畢竟鳳梨深仇大恨要用殺的,用督的似乎太曖昧太親近了。不過反正我沒有特別愛吃鳳梨。

2022-09-11 / / food

上週博物館日,所有博物館免費入場。在外頭走了一下午,腿快斷了。終於去了在疫情期間開幕的洪堡論壇博物館,加上旁邊重建的柏林宮殿總共花費將近六億歐元。裡頭的陳列真的很當代,只是太多科技裝備有點繁雜。最喜歡非洲、大洋洲跟絲路的常設展。絲路館很壯觀(把人家整個洞窟搬回來當然壯觀),上頭還有星空投影,蠻美的。大洋洲的古船也很驚人,而且設計精巧,覺得南島語族在大洋洲的擴散真的不是手無寸鐵的古老想像。

2022-09-04 / / literature

正在讀張愛玲的《來往書信集》,她跟宋淇討論起紅樓,兩人後來也都出了專書。紅樓有太多細節忘了,於是找出來重讀,順便想完結後四十回。 相比紅樓赤裸裸的反差對比手法,張愛玲用含蓄的參差對照將全知宿命的視角偷偷藏在現代小說裡頭,我覺得是她的才華與貢獻。張愛玲在1969年的信上寫著:

我在一條特別寬闊的馬路上走,滿地小方格式的斜陽樹影,想着香港不知道是幾點鐘,你們那裏怎樣,中間相隔一天半天,恍如隔世,從來沒有那樣尖銳的感到時間空間的關係,寒凜凜的,連我都永遠不能忘記。

張愛玲《來往書信集》

既遠又近,是冷是熱,能忘不能忘。光一小段話便彎彎繞繞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