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蕃薯]

晚餐想吃炸雞。最愛的韓式炸雞忙到不開放外送,只好改訂附近的中東炸雞。味道還不錯,居然也有炸地瓜,令人懷念起頂呱呱的味道。小時候其實喜愛頂呱呱大於麥當勞,因為頂呱呱有飄浮氣球可以買。去速食店哪裡是為了味道去的,都嘛是兒童的虛榮心。於是後來一直偏好炸地瓜勝於薯條,薯條就是弱不禁風。

頂呱呱是台灣第一家本土連鎖速食,但除了呱呱包,其他食物我也不甚有印象。記得跟台北朋友們聊到小時候的體驗,他們是吃麥當勞、雙聖、Friday’s、西餐的日常;我則是頂呱呱、肉羹麵、大腸煎、寧夏夜市的瑣碎。小六時班上來了位自然代課老師,我那時覺得她高貴大方,很像來自不同世界的公主。後來她問班上幾個人願不願意去她家補習英文,我第一次獨自一人坐公車到遙遠的吳興街上課。她家是有著庭院的公寓洋房,我們便在院子中上課,偶爾還有紅茶餅乾可以吃。每次補習都像是探險,每週一次都像是出國。 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城市裡的貧富差距,既隱晦又顯眼,不知者無罪。

古人其實是吃炸雞的,只不過吃的是小雞。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有一道生炮雞:「小雛雞斬小方塊,秋油、酒拌,臨吃時拿起,放滾油內灼之,起鍋又灼,連灼三回,盛起,用醋、酒、粉縴、葱花噴之」 。小雞切碎連炸三回也許是種成長寓言。第一次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最後一次則是成長的結束。

我雖然喜歡地瓜,但更愛芋頭。第一次去日本時,被滿街的芋給騙了。後來才知道「芋」(いも)通常泛指甘薯,如果要說芋頭則是里芋(さといも),芋燒酎其實就是地瓜酒。台灣市面上常看到的芋頭多半是檳榔心芋,例如大甲芋頭用的高雄一號便是1983年高雄農改場利用檳榔心芋改良而成。

江戶晚期岩崎灌園所著的九十六卷《本草図譜》裡頭也收入了不少芋頭,幾乎全部都還有留存品種下來。熊沢三郎等人在1956年的調查〈本邦における里芋の品種分類〉中記載,台灣那時至少還有蓮芋(白芋)、檳榔心芋、石川早生芋、土垂跟みがしき等品種。很多芋頭種植(或是生長)都是來自原住民部落。例如リキリキ社(屏東排灣族力里部落)跟マスホワル社(高雄布農族馬舒霍爾梅山部落)的檳榔心芋;ロフト番(南投信義鄒族鹿株大社羅娜社區)的みがしき。みがしき現在為鹿兒島的傳統野菜。論文中也收入了名為高雄一號二號的品種,但是跟後來的高雄一號不同,因為整整早了快三十年。那時的高雄一號是土垂芋,パーラン社(南投霧社巴蘭社賽德克族)也有土垂芋。畢竟高雄農改場的前身是「阿緱廳農會附屬農場」,曾以研發之「阿緱米」(屏東米)聞名。 也許日治時代已經開始改良芋頭品種了,可惜現在的主流只剩一號。

芋跟里芋傻傻分不清,台語叫「芋頭蕃薯」。稱呼當年國民黨撤退老兵為「老芋頭」坊間流傳很多版本。我覺得比較可信的應該是部隊裡頭的湖南兵脾氣太差(湖南人有騾子脾氣的聲名),而被稱為「老湖仔」,後來台語以訛傳訛變成了「老芋頭」。畢竟台灣芋史是從原住民就開始,芋頭沒有比較年輕。

foton Written by: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