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忘了在google上查什麼東西,偶然逛到一個Blog,4Elements(手工的四喜丸子)。後來接著看了幾篇文章跟一些留言,才發現版主已經過世一年多了。但這一年多來他的朋友,無論是在網路上認識的,或是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偶爾都會來他的Blog留言,跟他說心事,或問候他一下,好像他不曾離去一樣。我突然有種深深的感動,一方面是感動網路的發明,讓生與死的連接,變的更不一樣。另一方面我看到了,人們在網路上的互動,並非總是像那些社會學者所說,總是表層虛無假面的。但我自己也在思考關於網路所縮短的死亡訊息傳遞,與公諸於世的人際關係。
Category: music
從七月二十八到三十日,一連三天晚上,在兒童樂園開唱的野台,真是讓人high的超累。每天光是排隊進場就是大陣仗,一路排了快一公里長,我跟孝軒在進場前開始喝酒,等到入場後便醉茫茫。場內總共有六個舞台,石敢當,電世界,山大王,火舞台,風舞台,後林之丘。第一天晚上進去打算去聽”這位太太”的,沒想到到處問人”後林之丘”在哪,連工作人員也不知道,晚上沒有標示,又到處都是人的情況,我們繞了好久終於找 到,居然已經唱到最後一首歌”而我”了,唱完”這位太太”就收攤了。不過由於這麼一走,也幾乎所有舞台都路過了,接下來趕場也稍微輕鬆點。之後幾天在後林 之丘,這裡變成我們休息的好去處,躺在這裡看星星,吹涼風,真是超舒服的,而且人潮不算多,竹子編的舞台,還真有那麼點,夏夜乘涼的感覺。
會認識”這位太太”其實是因為主唱阿牧是Kevin的同事,所以就約我去聽三月中在小客廳的表演。那場秀有一半是全民音符,另外一半才是”這位太太”。團名的由來是因為,另為一位主唱,同時也是Keyboard手的黑郎,在他們某次要決定團名的時候,頂著一個一個太太般的捲髮出現,於是,團名就這樣定下來了,還算蠻有笑點的啦。成團到現在也應該快兩年了,幾乎該參加,該表演的都去過了,海洋音樂祭,春吶,野台,小客廳,The Wall,女巫店等等。來阿麥書房都去過了,這讓我比較驚訝,看來在香港也應該有些粉絲了。
紐約著名的龐客搖滾聖地CBGB,我在紐約的日子有不少個晚上是在這裡廝混的,裡頭的場地不大,多半是桌子,舞台前沒有太多的空間,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擠在前面跟著熱血。龐克搖滾雖然不完全是重金屬,但是要跟著搖擺,其實是蠻困難的事,大部分的人,或坐或站,都靜靜地聽著音樂。有些人,多半是女孩,會到前頭去跳舞。入場費不貴,我記得差不多都是5塊美金,不過飲料卻沒有太多可以選擇,我那時去的時候還未滿21歲,按照紐約的法令是不可以買酒的,不過在裡頭,它也不太檢查。記得第一次去的時候,我點了海尼根,這大概是我喝過最苦的啤酒了,結果,往後的幾次,我都只點可樂而已。
第一次跟Rent相遇,是高三要準備升學的那段日子,那時的我已經迷上音樂劇。Rent先是在外百老匯首演廣獲好評,三個月之後才移至百老匯,並且灌錄唱片。而也就是那年,我買了Rent的CD。自此,Rent成為我最喜愛的一部音樂劇。這次,Rent來台演出,因為知名度不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經典音樂劇,特地找來了莫文蔚演出Mimi一角,藉此可以增加不少人的興趣。但我猜大部份會來看Rent的人,多半不是為了莫文蔚,雖然我也喜歡莫文蔚,而且看的出她為此下的工夫,但平心而論,Mimi的角色,其實沒有演的多麼令人印象深刻,但比我預期中的,要來的好。
凌亂的桌面散佈著生活的混雜,我走進房間,拿著一杯茶,慢慢坐下。突然想一口氣推開這一切,但瞬時的膽怯觸發,緩緩移出了一些空間,放下手中的杯子。打開電腦,挑了首歌。Downtown Cafe…
趴在桌上,靜靜聽著這首歌,簡單的和弦,藍色的歌聲,如果現在能失去呼吸,緩慢地死去,這個姿勢,這個時刻,似乎都是最完美的。我漸漸閉上眼,想著自己死去的狀態,我看見自己出現在那個清晨,無人的市中心,獨自走進咖啡廳。
上星期六找了小孟去國家音樂廳聽Eleni Karaindrou(艾蓮妮 卡蘭德若)與NSO的音樂會。我們雖然坐在四樓,但是視野還很不錯,挺前面的。雖然沒有爆滿,但也坐滿了七八成,我猜會來聽這位希臘女作曲家的音樂會的,應該也是喜歡看安哲羅普洛斯電影的人。
這次演出的交響樂團編制很小,有兩台鋼琴,其中一台,就是給Eleni彈奏的。曲目總共18首,都是以安哲羅普洛斯電影配樂為主。沒有中場休息,總共90分中左右。中途有一兩首我是呈現昏迷狀態,不過,我在家裡也是用這種方式來欣賞Eleni的音樂的,尤其是聽到Eleni親手彈奏”永遠的一天”主題曲時,都感動的快哭了,現場聽Eleni的音樂是有一種憾人的力量,尤其是她曲中那迷人的低音,低音大提琴,雙簧管,還有音色突出的曼陀林,與有極濃流浪味道的手風琴,這些樂器的組合,真是演奏到我心坎裡頭。
用我的晚安陪你 吃早餐 記得把想念 存進撲滿
我 望著滿天星在閃
聽牛郎對織女說要勇敢
別怕我們在地球的兩端 看我的問候 騎著魔毯
飛 用光速飛到 你面前
要你能看到十字星有北極星作伴
少了我的手臂當枕頭 你習不習慣
你的望遠鏡望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單
太平洋的潮水跟著地球來回旋轉
我會耐心地等 隨時歡迎你靠岸
少了我的懷抱當暖爐 你習不習慣
E給你照片看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單
世界再大兩顆真心就能 互相取暖
想念不會偷懶 我的夢通通給你保管
這首歌還不錯聽,但我一直想不透為何是牛郎對織女說要勇敢呢?其實織女會的東西比牛郎還要多,而牛郎除了放牛之外,我猜應該是憨憨的讀書小伙子。所以,每次分手時,都是織女安慰牛郎,「很快就會見面了,要好好照顧自己喔」。織女肯定比牛郎大幾歲,對織女而言,牛郎並不是一個適合託付終生的人,不僅是因為他年紀小,而是織女已經到了那種特定的年紀,那個分辨的出來,怎樣的人靠得住,怎樣的人靠不住的年齡。但對於牛郎,她有種特殊的情愫。牛郎的不獨立,喚起了她內心壓抑的本能。織女照顧牛郎,就像照顧自己的弟弟一般,而姐姐對弟弟的感情是不會有多大的激情的,那絕大部分的情感,來自於憐憫。而牛郎正處於愛情懵懂期,那種見到了自己喜歡的人就猛盯著人瞧的時期。但他也樂於被照顧,他對織女的感情是一股腦兒的那種傻勁,就是這股勁,讓織女無法離開他。於是,他們的性格,造就了中國典型愛情故事中,少見的圓滿。每年見一次面,很固定,感情一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