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第三部]

2004.06.15

昨晚是從成都出發以來,睡的最甜美安穩的一晚,因此我對波密很有好感。早晨起床,吃了顆茶葉蛋就上路了,依依不捨地離開波密。雪山亮晃晃地在我們的前方,山腰以上,像是圍了一圈棉花,水氣從江面上灑向蜿蜒在林叢的道路,我想夢境中的天堂也不過如此吧。公路兩旁的小豬仔哼哼哈哈地跑來跑去,在通過索通村後,我們來到了通麥,是川藏線上有名的天險。

也許是老天保佑吧,我們是在天氣晴朗的日子來到通麥的。此處正是帕龍藏布與雅魯藏布交會處,也是頂頂大名雅魯藏布大拐彎的地方。在這裡,雅魯藏布繞著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7782m),做一個將近一百八十度的迴轉,然後頭也不回地往印度奔流過去,形成一個奇特的地理景觀。峽谷內也是地震頻繁的地方,中國上個世紀最大的地震就發生在此地。傳說中,阿里的岡仁波齊神山有四位子女,分別是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與馬泉河,其中馬泉河也就是雅魯藏布的上游。他們四位相約在印度洋碰面,當雅魯藏布經過千辛萬苦來到工布地區時,有隻小雞告訴他,三兄妹中有一位已經比他早到印度洋了,於是他奮不顧身地,從南迦巴瓦峰往南跳,飛奔向印度洋去。不過為何小雞要騙他,這就不得而知了,人緣不好吧。

這裡特殊的地形,造就了排龍峽谷的崎嶇驚險。過了通麥大橋後,連續十公里的斷魂路。幸好太陽夠大,地上的泥路沒有那麼鬆軟,不過我們也顛了好幾回,還得下車讓重量減輕,否則催不上去,路寬不到十公尺,下方就是澎湃的江水,在這條地獄路上行車,是試膽也是玩命。最後,終於安全地通過了,大家都鬆了口氣。儘管危險,兩旁的景色也是值得一看,如果你夠鎮定的話。對我們而言,我們的中橫可能來的更驚險,因為這裡,路基與江面的落差不到十公尺,台灣的中橫,要是不小心摔下去,那才叫萬丈深淵。看來,在家鄉的訓練,還是有用的。

接著回到柏油路上,心情輕鬆許多。兩旁夾道的樹林發出淡淡的清香,瀰漫在整條公路上。我們找了棵樹,把剛才在通麥撞到的桿子拉直,然後繼續前進。沿途都有溪水陪伴,儘管中午的太陽很曬,水氣還是讓人清涼不少。途中經過了一個兵站,兵站是解放軍沿途的補給休息站,也有駐兵。看到上頭寫著大大的標語。建一流兵站,耐孤獨寂寞。在這當兵的確是要承受許多孤寂,不過這裡的風景,也是別地方沒有的。這句標語,的確能讓路過的人,對這些官兵都心生尊敬。”建”或許不是難事,但”耐”卻是種考驗。脫下軍裝剛滿一個月的我,還能了解這些感受。

山坡上開滿著小黃花,草地上的馬兒奔跑著,國道兩旁的景緻大致如此。不過上山沒多久,就爆胎了。我們因此偷到了一些時間,有機會享受山中的悠閒。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通常會找時間蹲在路旁,猛盯著一顆石頭。像是對著它說,我們真是有緣。幾天前我還在距這幾萬公里遠的地方,而現在我卻遇見了你,而且這輩子肯定都不會再相遇了,如此斬釘截鐵的緣分,很是奇妙吧。車子繼續前行,一片片的油菜花田出現眼前,山上的油菜花開的比較晚,一塊一塊的黃,還有那成堆的綠和無止盡的藍,加上溪水的伴奏,山中三原色就這麼翩翩起舞,在雪山面前獻藝。

午餐是在魯朗解決的,一個很安靜的小鎮,小鎮面對著一座雪山,可我問了四川菜館的老闆娘,她說她也不知,我想漢人不知,是蠻正常的事,遊客和生意對他們來說比較重要。對藏人而言,自然的一切就是生活與信仰,沒有一座山沒有名字,沒有一條河沒有故事。這座雪山很美,至今,我仍然不知道她的名字。魯朗的林木資源很豐富,不過我們沒有去林場,只吃完飯後在鎮上晃晃,這裡只有一條大街,叫紅領巾一條街。除了商店餐廳外,後方整片就是大草原,一直延伸到雪山山腳,雲的影子在草原上移動,有點格放的味道。路的盡頭兩邊分別是國小學校與修車廠,自己漫步在路上,看到了一些日本觀光客,這是我一路走來首次見到外國觀光客的地方。在路上走著,突然聽到當地人口中哼的歌曲很熟悉,仔細一聽,原來是”我們都需要勇氣…”,好異樣的感覺,在離家那麼遠的地方聽到台灣的流行歌,既熟悉又陌生。

下午我們準備要通過色季拉山山口(4720m),山上有許多高達三四層樓高的松樹,相當美麗,色季拉山也是遠眺南迦巴瓦峰最好的地點,我們在山口的地方停下來休息。除了南迦巴瓦,這裡還可以看到加拉白壘峰(7151m)。色季拉山是一個令人感到舒服的地方,她沒有其他雪山那般遙不可及,或莊嚴神聖。她像是張開手臂,親切地歡迎你的到來,平整的柏油路,涼爽的清風,一進山就全身放鬆了。

接著來到了林芝,這裡海拔只有三千左右,氣候宜人,有西藏的江南之稱。我們先去晃了一下柏樹王園林,園內有許多千年柏樹,好像這來來往往的歷史都盡在他眼下。尼洋河在這裡注入雅魯藏布,尼洋河藏語稱作娘曲,為雅魯藏布的五大支流之ㄧ,傳說中神山所流出悲傷的眼淚而形成的。淡藍色的河水真有點像眼淚,林芝附近的地勢平坦,於是河水流動緩慢,延伸出一大片濕地,河中有許多小樹,看起來就像盆栽般可愛,我還看見一對母子馬兒在河中喝水,陽光在河面微微反射,像是從雪山灑下的一層金粉。很可惜沒有多餘的時間在林芝多停留一會,我們來到了八一鎮,林芝地區的首府。

這裡嚴然一副建設中城市的樣子,寬廣的馬路,現代化的加油站,氣派的機關大樓,四處可見的鷹架與起重機。整個城市都在準備幾天後即將開幕的杜鵑花旅遊節,新開的旅社餐廳隨處可見。加油時,看到了八一鎮兵站有趣的標語,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

我們找了一間新落成的旅館,然後將價格殺到最低,就成了我們今日的落腳處。雖然是新蓋的旅館,可是裡頭卻還蠻糟糕的,我通常不在意房間大小,不過既然要住旅館,乾淨是很重要的一點,有時這裡的標準間,就是標準沒打掃的房間,能不能住到乾淨的旅館,都是要靠自己。不過我們今天住的,除了設計與規劃差了點,其他都還算可以。晚上大伙一起去吃了火鍋,鴛鴦麻辣鍋。明天就會抵達拉薩了,所以今晚有點像是送別。我不愛吃麻辣鍋,但麻辣豆皮蠻好吃的,因為真的很辣,我灌了三四罐啤酒下去,興致不錯。

2004.06.16

睡到九點才起床,沒吃早餐就出發了,昨晚睡的還不賴,所以精神特好。接下來的川藏線已經沒有困難的路了,都是修的不錯的路。在多布村有許多可愛的油菜花田,又藍又綠的江水緩緩流過。我在車上問了王大姐與巫師傅他們,一個我時常弄不清的問題,就是武警,公安,警察到底有啥不一樣,整車的人一起討論了很久,我還是有點糊塗。最後的結論就是軍人大於武警大於公安大於警察(包含交警與刑警)大於保安,差不多是這層關係。

沿路經過了不少的村落,有叮噹村與巴河鎮,也有一個千年古堡。在路上,赫然見到了一個恐嚇性標語。今天的輟學生,就是明天的貧困戶。真是犀利阿,不過不知道有沒有說服力。今天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去巴松措,先到巴松鎮,然後離開國道318,再走40公里左右就到了。

巴松措又名錯高湖,目前是一個生態風景區。沿途有許多油菜花田,風景很好,是殺底片的好地方。巴松措海拔3464米,湖長15公里,寬2公里,是一個狹長型的堰塞湖,也是藏東最大的一個。湖的中央有一個小島,可以搭木筏滑過去,挺刺激有趣。就是兩條繩子穿過木筏連接岸邊與小島,上面有一個老先生負責拉繩,就這樣慢慢地把大家送來送去。島上有間寺廟,叫錯宗寺,建於唐代末年,寺廟外面還有許多木偶,依稀可以看見原始文化崇拜生殖的習俗。這島面積很小,寺廟就佔去不少地方,寺廟旁有棵有趣的桃抱松,松樹與桃樹因緣際會地長在一起,合成了一棵樹。這附近的藏族喪葬主要是水葬,因此有哈達沉底的奇景。哈達是藏族人祭祀慶典不可少的純白色絲巾,代表的是純潔與崇高,是最尊敬的獻禮。由於水葬,這裡的人是不吃湖裡的魚的,因此可以看見一大群魚群在水邊游來游去,清澈的湖水有著藍綠的色彩,雪山環繞在四周,是一個很適合居住的地方,既舒適又幽靜。

我們在巴松措花了近半天的時間,然後在巴松鎮吃了砂鍋麵解決午餐。在經過唐丁村時,突然下了一場大雨,溫度瞬間下降好幾度,偷到了點清涼。工布江達有個檢查站,我們也被攔下來問了幾句,不過沒檢查證件就走了,大家都鬆了口氣。因為臺灣人比照外賓,是不准單獨在西藏旅行的,所有外賓都必須參加旅行團,進入西藏要有入藏許可證,也就是俗稱的藏紙。我們哪管那麼多,幸好一路上沒什麼檢查站。過了工布江達,看見了尼洋河中的中流砥柱碑,還經過了太昭大橋。

下過雨的路面,積水反射出天空的顏色,於是整條柏油路邊成一條藍色的公路,相當奇幻。我們接著要開始爬往拉薩的最後一個山口,米拉山山口(5013m),這裡的路不太好走,下山時有個超陡的斜坡,沿途有許多工地,路很顛。下山的路上,天氣不斷變化,時晴時雨,剛出完大太陽,又下起大雨了,還真搞的我們一頭霧水。在米拉山下,有一個很美的那杰塘草原,可以看見遊牧生活的帳棚,也可以看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在路旁跳繩。偶爾出現的陽光,照著大地令人刺眼。過了怎村後,公路又變糟了,東一個坑西一個坑,接著是扎西崗鄉,陽光在烏雲中的縫隙射下,照在整條柏油路上,由於潮濕,所有的光線都被反射回去,整條國道金光閃閃,形成相當美麗的景象。這條金色大道指引著我們前進,朝著拉薩的方向。在墨竹工卡,我又看見一些恐嚇性標語。上學光榮,退學可恥。酒醉駕車,凶多吉少。看了還真是會流汗的那種。又過了無數的村落與鄉鎮,越來越繁榮熱鬧,終於在晚間八點半,我們開進了市區,抵達了川藏線的終點,拉薩。

已經是晚間了,但天色還很亮。遠遠眺望著布達拉宮,心中超級感動的。一進城大家就開始在找布達拉宮,不過一下子就發現了。我們雖然不是磕長頭朝聖過來,但那種千辛萬苦才到達的滋味,也是一言難盡,心中充滿了光輝。我們在城內轉了好幾圈,後來決定在巴朗學住下,很多青年旅社都滿了,這附近就是八角街了,算是拉薩的中心。一切都打點好後,去對面麵店吃了晚餐,然後去附近網吧上網,跟所有親朋好友說,我到拉薩了。

foton Written by: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