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oton

2013-06-16 / / literature

好喜歡蔡珠兒,當今華人世界寫吃的,沒人寫得過她。

我以為,優秀的城市,應該是洋蔥和鑽石的混合體,它像洋蔥層層交疊,剝取玩味不盡(縱然讓你掉淚),又像鑽石切割渾當,有各種角度面向,能折閃出千變萬化的顏彩晶光(縱然讓你眼花)。

薛寶釵自小有喘嗽之症,病因「是從胎裡帶來的一股熱毒」,後來有個和尚開了這藥方,要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 蕊,四樣花蕊各十二兩,在次年春分曬乾。又需雨水這日的雨水、白露的露水、霜降的霜、小雪的雪,以上四水各十二錢,與蜂蜜白糖調勻了,和花蕊揉成龍眼大的 藥丸,盛入舊瓷罈,埋在花根底,發病時拿出來吃一丸,用一錢二分黃柏煎湯送下。 「冷香丸」正如《紅樓夢》其他詩文,暗伏批讖,有高度的隱喻象徵,十二比例影射「金陵十二釵」,也是圓滿完整的生命歷程;四季節氣意味「世態炎涼」,而蜂 蜜白糖是甘,黃柏煎湯是苦,合起來就是「歷盡炎涼,深知甘苦」。至於「冷香」二字,自然指寶釵的性情,她克己復禮,圓融莊重,洞明世情,「會做人,很大 方」,是書中最完美的女性,但也最壓抑最沒個性,精明世故,深沉冷靜,「熱毒」與「冷香」,象徵天性與修為,精神與俗世的永恆掙扎。所以這丸只有她吃到 了,其他人,包括你我都沒分。

2013-06-03 / / literature

最近一週,”聽”完了一本書,是個很特別的經驗。無意間發現德國之聲的中文版居然有張戎的有聲書,就在睡前,閒暇時間把它給聽完了。作者用三代中國女人勾劃出中國這百年來的人民動盪與心酸。同樣是以女性作者回顧歷史,張戎選擇女人的視角,而龍應台的大江大海則用男人的視角,刻畫出不同的風景,但張顯比龍深刻許多(怎麼沒有人做兩書的文本比較?)。全書不帶煽情,生動刻畫那個時代的人民苦難與政治荒謬。 我想不管台灣與中國以後的路怎麼走,我們都要強迫自己回頭去看那段歷史。你不去給228、白色恐怖一個交代,你不去釐清大躍進飢荒與文革的責任,前頭的路再怎麼走也都是跌跌撞撞,更有可能會重蹈覆轍。然後更別談什麼六四真相了。 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推薦。

2013-05-30 / / murmur

天氣比南德好的一日,去杜塞看了Wolfgang Tillmans的攝影展和Julius Bissier的畫展,好喜歡Julius。回家的路上碰見兔媽媽帶著二隻兔崽子在覓食,東奔西跑。抬頭看天上有隻老鷹帶著小鷹練習飛翔,小鷹努力拍動翅 膀跟在後頭。春天真的是充滿父母愛的季節。但一轉身就看見兩個幼兒獨自在車裡呼呼大睡…只好在附近唱片行買了一張二歐的Flashdance黑膠。昨天聽到以前博班人很好的袐書小姐Gabi過世消息,心中百感交集。記得以前剛到德國人生地不熟,她的幫忙總讓人感到溫暖。人生就是這樣,揮揮衣袖,其實什麼都帶不 走。耳邊聽著Irene Cara的what a feeling,我想這是她那個年代的歌曲。 First when there’s nothing But a slow…

2013-05-10 / / film

豔陽高照,同事邀約去河邊烤肉,但因為要趕去看影展,所以只吃到了烤香蕉。看到滿滿的人肉在岸邊烤著,也算是達到目的了。為期一周的紀錄片影展 (DOK.fest)昨天開始,所以晚上就去看了兩部。第一部是希臘牧羊人的紀錄片(To the Wolf),影像風格結合了Theo Angelopoulos和Abbas Kiarostami,晦暗深厚。說的是物質上的貧困與最後精神上的瘋狂。結局很震撼,讓我想起2010年拿到柏林金熊的土耳其導演Semih Kaplanoğlu。那屆的評審團主席,是我很喜歡的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剛好這次的紀錄片影展,他就是主題導演,有六七部關於他的劇情長片與紀錄片。看第二部片時,坐我旁邊的大媽問我是不是慕尼黑電影學院的學生,讓我想起我年輕時也是個跑影展青年。

2013-05-05 / / travel

已經連續三年的春天,都到法國Bourgogne林中的小屋度過一些日子。我很喜歡這邊的景色,無止盡的小山丘沿著公路向遠處排去,雲的影子在草地上追逐著成群的白牛與農舍。每個轉彎都是大片揮灑的青綠,與相間其中的油菜花田,黃的耀眼。每個路過的小鎮都有其無法掩飾的頹圮與衰落,那是農村人口外流與老化的哀歌。但這裡土地的根如此深厚,即便要毀壞,也不是片刻可以達成的。於是,時間在這裡,像是被隱藏的維度,緩緩作用。

2013-03-24 / / murmur

記得以前小時候,還沒上幼稚園時。那時我的作息非常混亂,常常凌晨四五點就爬起來,看我媽磨豆漿,看我爸揉麵團,自己一個人在店裡闖進闖出。我印象很深的是,每天大概五點時,就會有一個很美的阿姨來吃早餐。小時候不懂事,長大後才了解她應該是在酒店上班,然後清晨下班後來吃東西的。那位阿姨對我很好(可能因為本人小時候長得很討喜),她每次吃東西,都會從隔壁再多點一盤滷豆腐給我吃(一大早吃滷豆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神奇但又美味的事),我媽最後還讓我認她當乾媽。後來開始上幼稚園作息變得比較正常,我再也沒有遇見這位乾媽,永遠不知道她背後的故事。每次想起這段往事,仿佛還可以聞到那清晨的豆腐香氣和她身上濃郁的香味。但她的臉孔永遠跟台北清晨的街道一樣,在太陽升起前慢慢模糊掉。

2013-01-08 / / travel

里斯本很迷人,他的迷人之處在於城市裡充斥著巨大的衝突,卻又不急不徐地緩緩前行。佈滿全城的碎石地磚、懷舊街車。但每個街頭轉角,都看見頹敗,像是一轉身,兩種風景便交疊在一起。蒼涼華麗,沒落貴族。總不免讓人看得心驚,想得心酸。里斯本有種安靜,無論在大街上或地鐵裡。那是種不願驚動打擾別人的氣氛,好像一出了聲,便有種承認傾頹的尷尬。我爬上一座小山丘眺望城市,教堂前的露天咖啡滿滿都是年輕人,老人則多半坐在旁邊公園的板凳上。我沿著旁邊的階梯下山,碰到兩個男子在注射毒品。里斯本就是這樣趁你不注意,用現實賞你一巴掌。但他依舊迷人地在古老修道院裡放著詩人的骨骸。葡式蛋塔也不錯吃,但相較於這種將外皮炸得酥脆的蛋塔,其實KFC的也蠻好吃的。

2012-11-10 / / music

今晚去了Archive演唱會,完美。總共唱了將近兩小時,台上總共九個人,有四個vocals。兩男兩女,每個人開口都讓人讚歎。Pollard的聲音 超像Zac Efron,讓我一度以為會有一堆高中生跑出來大合唱。另一個男主唱Dave的聲音比較低沈,頗有Nada Surf主唱Matthew的味道。女主唱Maria聲音就是那種英國有人才評審會站起來邊哭邊說感動的那種。另一個超年輕女主唱Holly簡直就是 Christina Aguilera的翻版,聲音高亢洪亮,驚艷全場。整個觀眾群也是非常多元。有四五十歲的雜貨店阿叔或水果攤大嬸。也有小女生跟著摩登爸爸一起來,小女生不斷跟爸爸說,她好愛這首那首,帶著耳環的爸爸則是隨著音樂自在地擺動。還有一位小男孩跟著他叔叔還有叔叔男友一起來聽。他太小隻看不到舞台,一直要他叔 叔抱他起來。會場天花板有音量顯示,幾乎都在90到100分貝間徘徊,到了最後一首終於破百,來到102分貝。三萬六千個毛孔,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Archive真的很給面子,最後安可了兩次,大家都瘋狂了,這正是週五晚上所需要的。我在這個特別的電音另類搖滾演唱會看到好多家庭,我覺得他們的小孩 好幸福。或許就是尋常百姓享受一個完美夜晚讓這場演唱會變得好特別。

2012-09-22 / / literature

我在想,當Allen Ginsberg在深夜遇見Walt Whitman會是怎樣的情景。Are you my angle?Allen可能會這樣問。他們在微波食品區的邂逅,發現手上拿的都是起司意大利餃。他們注定成為一對戀人,不論是百年前或是現在。時間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他們瘋狂的完美對稱性。時間變得毫無意義,以前人類的瘋狂,現在也如是。時間變得毫無意義,人們依舊在尋找食物與愛情。深夜外頭下起了大雨,濕潤的味道像是盛夏的體溫,在一腳踏入秋天後留下難為情的錯覺。遠處的閃電和奔跑的人們,時間變得毫無意義。耳邊傳來the album leaf的音樂,心中卻想起王瑞霞。時間變得毫無意義,在這瘋狂的週五深夜,地上溼了一片。一個男孩抱著情人走過,時間變得毫無意義。大雨也是。我們也是。一切的瘋狂,就是那無法取代的參數。一切的瘋狂與這場大雨,我們無能為力。

2012-09-16 / / murmur

今天去了Bordeaux的Agora2012,是由都市計劃局辦的”建築與都市主義雙年展”,為期四天。Agora一字源自希臘,泛指城邦民眾聚會場所,其實就是後來羅馬時期用的Forum這個字,現在都翻成”論壇”。雙年展期間,市區多了很多大型雕塑,有當代藝術關於城市的展,有大大小小的演唱會,戶外電影放映,非常熱鬧。主展場河邊一間大倉庫改建的,裡頭放映六七部不同城市的短片,圍繞在不同的城市概念,從Beyrouth到Rotterdam,從Dubai到Dresden,還有Bordeaux這一千年這城市演變。另外還有各種不同建案的模型,正在興建或是還在規劃的建築。當然,還有許多學生的設計。更重要的,有一區是給小朋友玩的積木和大型的地上遊戲。我對這個雙年展印象最深的,就是它提供的參與感。大大小小的座談與辯論,辯論著城市與環境,古蹟保存與都市更新,雖然我的法文很爛很多都聽不懂。但是民眾可以思考了解,加入討論,那就是達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