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小孟強力推薦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給看完了,據說紅到日劇電影都有了。小說是中篇的形式,講的是青少年時期純純的愛,一直夢想去的澳洲艾爾斯岩的女主角因為血友病而過世無法參加高中畢業旅行,而男主角卻因為當年那一語成讖的笑話而懊惱不已。整本書,沉浸在日式的悠緩浪漫之中,好像一切可以很平靜,即使是哭泣,也不是風狂雨驟的混亂。可以一切都那麼傷感但不沉痛,好像說一句”也只好這樣了”就一筆勾銷似的。其實是洗去光怪陸離的春上筆法,其實也是日本文化的抒情傳統。但是,總覺得不應該就這樣了
所謂的美好,就是在該完成時未完成,時間停留在極度接近完美那一刻,但這也是無可救藥的浪漫。大家漸漸不相信公主與王子的童話故事,現代人開始轉向那殘缺的永恆,因為缺乏了對話的一方,一切感情抒發都可以自由想像,所以有痞子蔡的輕舞飛揚,還有《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等等。
如果今天亞紀的並不是幾個月才結束生命,而是拖了五六年,那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多事情可以說放就放,說忘就忘,一切隨風飄去嗎?
風吹著櫻花半片片散落,花瓣吹落到腳旁飛舞著。
再次看著手心裡的玻璃瓶,心理橫過一絲絲的掛念。
真的不後悔嗎?也許會。但展現再眼前是一片落英繽紛的櫻吹雪。
輕輕地轉開瓶蓋,不想在去想什麼之後的事。將瓶口對著天空,
伸長手臂劃一道大大的弧線。白色的骨灰向薄雪般在暮色中飛舞著。
風又吹起,櫻花辦飄散著,亞紀的骨灰混入花瓣雨中轉眼消失無蹤。
(P.200)
為何大部分人都沒有這種經驗(過去的情人因病逝世),而大家都有感同身受的感動?還是因為其實我們可望這種殘缺又過度浪漫的愛情,或是我們根本不滿足於現實生活中的平凡愛情?作者其實有意讓亞紀的形象模糊,其實它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把臉想像上去就好了。而亞紀的父母與小朔的父母其實是沒有份量的,因為他們牽涉到的”現實”成分太濃,稍微多寫一點,就足以讓整部小說在浪漫處破洞,整個落到現實面上去了。
所以真正的主角只有小朔他們爺孫倆,那種隔代遺傳的無可救藥,那種無法解脫的極度自戀。如果今天是亞紀跟她奶奶做了小朔跟她爺爺左做的事,而最後是小朔得病死去。那麼這部小說還可以如此平靜地浪漫下去嗎?馬上就變成一部社會寫實的現代主義小說了。
所以,我覺得作者有意要隱去許多潛台詞。所以不夠誠實而做作。雖然他的故事編排,情節都還可以。如果亞紀沒有死,作者還可以把它寫的讓人感動,那我就佩服他。因為真正讓人共鳴的,應該是那段苦澀卻又美好的仲夏之戀,而不是哀痛卻又輕描的生死之別。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