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Peter Greenaway的電影
Peter Greenaway 實在是個「鬼才」,這麼說或許稍嫌不足,稱他作「怪才」應該更適當。從87年的《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到96年的《The Pillow Book》(我看完的),他那些各式各樣難以定義卻又有特定風格的影片,每片幾乎都強力憾動我的感官和想法,每次看完他的作品後,如果只簡簡單單地丟下一句「難懂」的話,對Peter Greenaway來說也許有失公平。但是他富含強烈且深刻的「隱喻」手法的影片,對觀眾而言,真正的功課是在欣賞完電影後,對自己受到的震盪做一番合理的解釋。因此他的影片很難拿來當做一般純娛樂的大眾電影。
拿電影來說話,來傳達或宣揚自己的特殊理念似乎是作者論中的重要特色,Peter Greenaway常參與自己作品的「編劇」工作,似乎,他有更多的話想說,他有更特殊的想法要表達,於是「隱喻」成為他影片中最特別的語言。他最常用的就是所謂的「善惡二元」的對立,在「廚師」一片中,在廚房裡唱歌的小男生,用假聲童音來襯托廚房的髒亂環境,而外頭佈置高雅的餐廳,卻坐著狼吞虎嚥的大盜。此外廚房再走出去,又是更為髒亂的後巷。Peter Greenaway利用環境和人物的配置突出了他所要強調的對比,是不得不讓你重視的對比。此外在《Prospero’s Books》片中老頭和小孩子的對比也是,男童在泳池上灑下的尿液,似乎更有突顯純潔的意味在。另外,《The Baby of Mâcon》中,像是惡魔化身的聖嬰,懲罰了那些欺騙人民的壞人,即使善惡在此有些模糊,但小男孩純真可愛的形象還是很明顯,因為他畢竟就只是小孩而已。《Drowning by Numbers》更明顯的,那個愛完遊戲的男孩和愛跳繩的女孩都是這種代表,而已兩人都因為天真喪了命。Peter Greenaway 製造了那麼多相同意象的角色在不同的電影中,想說出口的話究竟為何勒?
對於較古老的電影,或者我們稱那些所謂政治正確的電影或教條式的電影,這類電影的意圖很明確,多半是教化和宣導。因此我們可以看見電影中相當明顯的善惡二元對立。但現代主義之後,無論是文字影像工作者或藝術家,回歸到更人性的探討,去摸索人性中其實更大部份的模糊地帶。但是,Peter Greenaway的作品出現的最近反而少見的「善惡對立」,他似乎是特立獨行地在影片中使用這種對立。在「廚師」一片中,大盜實在是惡到極點,其他人幾乎都是屬於善的那方,當然,當壞人受到應有的懲罰時,觀眾心理一定是有快感的。但是這種懲罰也讓觀眾不忍目睹,於是乎,如果這只是單存為了取悅觀眾設計出來的對比,或許太牽強了。或許我可以把它解釋成,Peter Greenaway電影中的惡,已經不是傳統底下的定義了,我們拿「廚師」片中的大盜來說,他佔有慾過強,但他的佔有只是把女人物化的佔有,他上他的性癖好,他種種的缺限造成他的「惡」,因此 Peter Greenaway其實已經進入到人性慾望的探討,但慾望的本質反而超出所謂的善惡之分的界限了。再舉《The Baby of Mâcon》為例,聖嬰和他的代言人之所以為「惡」,其實也應該歸疚於迷信的人民,和迷惑人民的宗教制度。因此我們可以看到Peter Greenaway處理這方面的態度,他似乎不斷地用人性來解構人性,正如同他的影片一般。
Peter Greenaway喜歡用鏡頭的推移,長距離地跟著主角或是場景以一維的路線拍攝。如「廚師」片中,導演處理位於一直線上的三個地點:後巷、廚房和餐廳。鏡頭是穿越過這三個空間而拍攝的,王家衛在拍攝花樣年華也有明顯地使用。這種拍攝手法會給觀眾一種感覺,一種空間的隔離,也就是說,導演無意地告訴了讀者「他」現在正在「拍攝」的動作,而觀眾也從原本融入影片中的觀點被拉了出來,這種拍攝手法帶出了一點不真實感(因為攝影機不可能穿牆),但又解構了真實(宣告了正在拍電影的事實),當觀眾與影片有適當的距離時,也許可以更明白導演這時想表達的東西。《Prospero’s Books》在一開頭的時候也用了這種手法,而且是穿過一群似乎在準備道具或是其他什麼東西的人,這片的後設立場其實是更坦白的,導演就是想來跟你玩玩所謂影像的建構,接著他又自己把他拆解給你看。《The Baby of Mâcon》已戲中戲的方式呈現,不僅僅要揭穿劇中所謂的信仰的謊言更要拆解整個電影所展示的表象,而整片的高潮就是演員因為弄假成真而死亡。
另外一討論Peter Greenaway的重點,是他對「飲食男女」的看法,在「廚師」一片中,他結合了這兩個主題,深入探討這所謂人類的原慾。《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和《The Baby of Mâcon》討論到了人類追求名聲權力的欲望,《8 1/2 Women》和《Drowning by Numbers》討論到了男女間種種慾望的互動,《8 1/2 Women》其實更大膽地談了父子間的情慾傳承和相通(他們父子做愛),到了《The Pillow Book》,Peter Greenaway試圖想尋找出脈絡,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描述女主角小時候受到的一些改變,是不是也在暗示弗洛依德所提的心理學對他的影響,總之,Peter Greenaway似乎想追尋更深的,有關於人性中原慾的探究,火許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Peter Greenaway /Los Angeles, CA / Hemdale Video /1987
《Drowning by Numbers》/Peter Greenaway/ Japan /Pony Canyon /1988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Peter Greenaway / Vidmark Entertainment/ 1989
《Prospero’s Books》/Peter Greenaway /Proview Enterprises Inc. /1991
《The Baby of Mâcon》/ Peter Greenaway/ Ralph Fiennes/ Kees Kasander/ 1993
《8 1/2 Women》/Peter Greenaway /Delux Productions, Continent Films, Woodline Productions/1999
《The Pillow Book》/ Peter Greenaway/ Kees Kasander, Wigman Productions/ 1996
《The films of Peter Greenaway》/ Amy Lawrenc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7/New York
《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Lapsley Robert & Westlake Michael /李天鐸, 謝慰雯譯/台北巿/遠流/1997
《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Christian Metz著劉森堯譯/臺北市/遠流/1996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