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對照]

《Misery》觀後感

I.故事開始的鋪陳

1.香煙、火柴、玻璃杯與酒瓶接續出現(Paul打字聲)。打字結束。Paul拿起酒瓶倒酒在杯裡,再用火柴點香煙。

2.大風雪中的車禍(鄉村搖滾樂)。倒敘解釋了Paul出現在此的目地(為了完成小說)。接著Paul被Annie救起。

3.Annie is Paul No.1 fan.  (紅色藥丸的特寫)

4.Paul的老闆覺得Paul出事了,打電話給警長。警長手中把玩著橡皮筋(第二條主線的開始)。警長開始調查(從旅館開始)

5.Annie要求閱讀Paul剛完成的新書,因為不滿髒話太多而抓狂。(伏筆)

6.警長發現斷枝,Annie與警長擦身而過。(伏筆)

7.Annie說出她的過去,因為丈夫的突然離去讓她頓時快要瘋掉,她在醫院讀Paul寫的Misery系列小說讓她開心起來。(Misery makes me smile.)

II.Paul與Annie之間的衝突

1.(28分左右出現一次轉折)因為小說主角Misery Chastaine的死激怒了Annie,Annie在晚上時闖進房間摔碎椅子,Annie認為Paul殺了Misery。 Paul試圖下床想逃出去,但門被鎖住了。(Annie說出她沒連絡任何人)

2. Annie自稱得到上帝的指示(Show him the way!)Annie要Paul自己點火燒掉完成的小說。

3. Annie發現有直升機搜尋Paul,Annie再度給了Paul兩顆紅色藥丸,但Paul沒吞下去,把它藏在床下。晚餐時也再藏兩顆。

4. Annie替Paul弄了寫作的工作室,要Paul寫出正確的小說。

5. Paul為了撿地上的髮夾要引開Annie,要Annie去買不會暈開的紙,Annie又抓狂了一次,重擊Paul的雙腿。Paul撿起髮夾開門出去,但逃不出去,電話也是假的,但Annie回來了,Paul要即時趕回房間。(小高潮)

6. 警長他們發現車子了,他也猜測有人把他從車內救了出來。此時Annie因為不滿小說裡的細節又抓狂了一次。

7. Paul改寫的小說讓Annie欣喜若狂,因此邀Annie共進晚餐。但是Annie卻打翻了Paul倒進紅色膠囊藥粉的酒。

8. 在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和Paul的打字聲中,,Annie和警長都在看Paul的作品。(伏筆)

9. 快速剪接,Paul從Chapter5寫到Chapter35。因為書本快完成了,Annie開始擔心Paul要離開了(也因為下雨使Annie憂鬱)。Annie說她真想用手上這把鎗,後來便開車走掉了。

10. Paul看到了Annie的相本,看到了有關醫院殺嬰的報導。Paul藏了把刀在床下。

III. 故事的結尾

1.(80分左右時出現第二次轉折)Annie出現在Paul床前,強行打了一針。因為她發現他出去過(面向南的玻璃企鵝),也把他的刀子、髮夾都拿走了。(月光奏鳴曲)隔天Annie對Paul施行「跛刑」。

2.警長對Annie好奇起來。他發現舊報紙中Annie曾經說過「There is a justice higher than that of man, I will be judged by Him.」剛好也是警長在Paul書上讀到了。警長也發現了Annie最近常買打字紙。(兩條主線交疊)

3.警長拜訪Annie,而Paul已經被打一針倒在地窖。警長似乎找不到任何線索。最後被Paul碰倒火爐的聲音引回去。警長聽到Paul的呼叫,一開門之後就被打死了。(反高潮)

4.Paul要求完成Misery小說,也叫Annie替他準備三樣東西。他要用同樣的方式報復Annie,Paul燒了小說,Annie最後在扭打中死亡了。(最後高潮)

5.(18個月後)Paul新小說大受歡迎。他也承認Annie的事件對他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No.1 fan的出現讓結束有個循環的開始。

這部影片的敘說結購相當明顯是古典的好萊塢手法,故事鋪陳到衝突到結尾所佔時間比例為1:2:1,其中也分別有兩次轉折。而已兩次轉折都是夜晚時,Annie出現在Paul的床前,也是驚悚的高潮。故事的結尾也故意製造兇手還在的假像讓民眾可以延伸想像。

《Misery》的風格結構和Hitchcock的《Psycho》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像他們都是有兩條主線。第一條是「失蹤的人所發生的事」,第二條是「尋找的人所發現的事」,這兩條主線偶爾會互相交錯,直到某些特別的事件後(警長在報上發現的事),者兩條主線才會結合,也是到了結束的時候。因為一個人的失蹤,而引發一連串的調查在這兩部片中是相同的,警長依著路線調查,最後找出一些線索。此外警長都有相同的下場,但《Misery》片中,警長的調查其實算很順利,最後被槍殺其實是效果很強的反高潮。在《Psycho》中,因為尋找的人除了警長外還有當事者的妹妹,這樣的安排讓我們對警長的死其實是預期或是可接受的。反觀《Misery》中,警長是唯一掌握調查的人,他的死反而讓人吃驚一下,所以他這邊安排的很具巧思。

但兩片不同的是,《Misery》不像《Psycho》那樣,利用剪接的鏡頭來達到驚悚的效果,最明顯的就是《Psycho》在浴室那幕。《Misery》反而是突然劇烈的行為(Annie)或動作來達到嚇人的目的,Hitchcock較能掌握觀眾的心理,而《Misery》則是以比較表象的事物製造驚悚。這其實也反映在電影配樂上,Hitchcock的配樂多半是緊扣故事情節,配合故事的節奏。但《Misery》中多用古典樂,搖滾樂,讓你有種抽離現實的感覺。就好像跟你說「在銀白雪地裡的美麗小屋中,發生著很可怕的事情」,配樂製造出來的衝突反過來突顯出了「I can’t believe it!」的那一面。此外在《Misery》也暗藏許多「小物件」給人的聯想和之後的伏筆。如香煙、火柴、酒杯、酒瓶、橡皮筋、紅色膠囊,火爐,玻璃企鵝等其實串起了整個劇情,他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思與功能,也替影片增色不少。

其實我基本上是相當同情Annie的,而且Kathy Bates的演技實在沒話說,她也因此得了當年的奧斯卡影后和金球獎影后,對於她細膩深刻地表現Annie這角色相當佩服。

參考資料

《Misery》/ Beverly Hills, CA :/Nelson Entertainment,/c1991.

《Psycho》/ Hitchcock/ Universal City, CA :/MCA Home Video,/1988.

foton Written by:

B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