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music

2007-08-06 / / music

Sophie Zelmani是來自瑞典的創作女歌手,1995發表第一張同名專輯到現在,出道也已經十一年多了。跟許多瑞典歌手不同的地方,Sophie Zelmani的曲風比較接近美國的民謠搖滾。Sophie Zelmani出生在斯德哥爾摩的郊區,十四歲時,她的繼父開始教她一些簡單的和絃,於是開啟了她的創作生涯。由於第一章專輯裡頭單曲”always you”受到廣大迴響,Sophie Zelmani在美國打開知名度,也開始一系列的演唱會與採訪。1998年第二章專輯問世後,Sophie Zelmani決定停止這些活動,留在斯德哥爾摩專心創作。到目前為止,Sophie Zelmani發表了六張專輯,一張精選集,A Decade Of Dreams。
Sophie Zelmani (1995)
Precious Burden (1998)
Time To Kill (1999)
Sing And Dance (2002)
Love Affair (2003)
A Decade Of Dreams (2005)
Memory Loves You (2007)

2007-03-17 / / music

這個月十一號我跟我同學還有她朋友一起去科隆聽Damien Rice的演唱會,我們很幸運,因為Damien Rice在歐洲巡迴演唱會的票幾乎都賣光了,唯獨科隆這還有票。被定義為愛爾蘭鄉村創作歌手的Damien Rice,1973年出生於都柏林(12.07)。Damien原本在Juniper樂團當吉他手,後來離團去了義大利一陣子,一邊寫歌創作,一邊到處旅行,之後才又回都柏林組團。因為電影配樂家David Arnold的幫忙(Damien的表哥),在2002年Damien Rice終於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第一張專輯“0“,開啟了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2006年冬天,Damien發表他第二張專輯“9“,也開始他一連串的歐洲美國巡迴演唱。

2007-02-12 / / music

The Album Leaf是以Jimmy LaValle為核心的後搖滾樂團(post rock & instrumental),但是通常都有合作者,不管是專輯灌錄或是現場演出。Jimmy LaValle曾經是加州聖地牙哥後搖滾樂團Tristeza的吉他手,也曾經在後龐克樂團GoGoGo Airheart中擔任過鼓手。1998年Jimmy以The Album Leaf發表第一張專輯“An Orchestrated Rise to Fall“後,到目前為止總共已經發表了四張專輯。An Orchestrated Rise to Fall (1999, The Music Fellowship / Linkwork),One Day I’ll Be on Time (2001, Tiger Style),In a Safe Place (2004, Sub Pop),Into the Blue Again (2006, Sub Pop)。跟The Album Leaf合作過的人不少,包含Sigur Rós和múm的團員等,The Album Leaf也參加了Sigur Rós在美國與歐洲的巡迴演唱。在第三章專輯中,有些曲目就是在冰島錄的或是跟其他團員合作的。

2006-08-17 / / music

昨天去國父紀念館欣賞免費的表演,是來自圖瓦共和國(Tuva Republic)的薩彥嶺民族歌舞劇團(Sayany Troupe)。由於是開放索票的,傍晚時人龍已經快排到大門口了。表演時間包含中場休息差不多兩小時,幾乎座無虛席,還有教育部長也來了(雖然一開始獻哈達跟酒給這些官員時讓我覺得很噁心)。表演包含舞蹈跟演唱,都挺精采的。尤其是演唱的部份,第一次聽到那麼,特別的喉音演唱,還有雙喉音演唱,也就是所謂的呼麥(Khoomei)或是稱為泛音演唱(Overtone Singing)。

2006-08-06 / / music

昨晚忘了在google上查什麼東西,偶然逛到一個Blog,4Elements(手工的四喜丸子)。後來接著看了幾篇文章跟一些留言,才發現版主已經過世一年多了。但這一年多來他的朋友,無論是在網路上認識的,或是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偶爾都會來他的Blog留言,跟他說心事,或問候他一下,好像他不曾離去一樣。我突然有種深深的感動,一方面是感動網路的發明,讓生與死的連接,變的更不一樣。另一方面我看到了,人們在網路上的互動,並非總是像那些社會學者所說,總是表層虛無假面的。但我自己也在思考關於網路所縮短的死亡訊息傳遞,與公諸於世的人際關係。

2006-08-03 / / music

從七月二十八到三十日,一連三天晚上,在兒童樂園開唱的野台,真是讓人high的超累。每天光是排隊進場就是大陣仗,一路排了快一公里長,我跟孝軒在進場前開始喝酒,等到入場後便醉茫茫。場內總共有六個舞台,石敢當,電世界,山大王,火舞台,風舞台,後林之丘。第一天晚上進去打算去聽”這位太太”的,沒想到到處問人”後林之丘”在哪,連工作人員也不知道,晚上沒有標示,又到處都是人的情況,我們繞了好久終於找 到,居然已經唱到最後一首歌”而我”了,唱完”這位太太”就收攤了。不過由於這麼一走,也幾乎所有舞台都路過了,接下來趕場也稍微輕鬆點。之後幾天在後林 之丘,這裡變成我們休息的好去處,躺在這裡看星星,吹涼風,真是超舒服的,而且人潮不算多,竹子編的舞台,還真有那麼點,夏夜乘涼的感覺。

2006-04-04 / / music

會認識”這位太太”其實是因為主唱阿牧是Kevin的同事,所以就約我去聽三月中在小客廳的表演。那場秀有一半是全民音符,另外一半才是”這位太太”。團名的由來是因為,另為一位主唱,同時也是Keyboard手的黑郎,在他們某次要決定團名的時候,頂著一個一個太太般的捲髮出現,於是,團名就這樣定下來了,還算蠻有笑點的啦。成團到現在也應該快兩年了,幾乎該參加,該表演的都去過了,海洋音樂祭,春吶,野台,小客廳,The Wall,女巫店等等。來阿麥書房都去過了,這讓我比較驚訝,看來在香港也應該有些粉絲了。

2006-02-28 / / music

紐約著名的龐客搖滾聖地CBGB,我在紐約的日子有不少個晚上是在這裡廝混的,裡頭的場地不大,多半是桌子,舞台前沒有太多的空間,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擠在前面跟著熱血。龐克搖滾雖然不完全是重金屬,但是要跟著搖擺,其實是蠻困難的事,大部分的人,或坐或站,都靜靜地聽著音樂。有些人,多半是女孩,會到前頭去跳舞。入場費不貴,我記得差不多都是5塊美金,不過飲料卻沒有太多可以選擇,我那時去的時候還未滿21歲,按照紐約的法令是不可以買酒的,不過在裡頭,它也不太檢查。記得第一次去的時候,我點了海尼根,這大概是我喝過最苦的啤酒了,結果,往後的幾次,我都只點可樂而已。

2006-02-18 / / music

第一次跟Rent相遇,是高三要準備升學的那段日子,那時的我已經迷上音樂劇。Rent先是在外百老匯首演廣獲好評,三個月之後才移至百老匯,並且灌錄唱片。而也就是那年,我買了Rent的CD。自此,Rent成為我最喜愛的一部音樂劇。這次,Rent來台演出,因為知名度不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經典音樂劇,特地找來了莫文蔚演出Mimi一角,藉此可以增加不少人的興趣。但我猜大部份會來看Rent的人,多半不是為了莫文蔚,雖然我也喜歡莫文蔚,而且看的出她為此下的工夫,但平心而論,Mimi的角色,其實沒有演的多麼令人印象深刻,但比我預期中的,要來的好。

2006-01-11 / / murmur

凌亂的桌面散佈著生活的混雜,我走進房間,拿著一杯茶,慢慢坐下。突然想一口氣推開這一切,但瞬時的膽怯觸發,緩緩移出了一些空間,放下手中的杯子。打開電腦,挑了首歌。Downtown Cafe…

趴在桌上,靜靜聽著這首歌,簡單的和弦,藍色的歌聲,如果現在能失去呼吸,緩慢地死去,這個姿勢,這個時刻,似乎都是最完美的。我漸漸閉上眼,想著自己死去的狀態,我看見自己出現在那個清晨,無人的市中心,獨自走進咖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