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film

2005-03-04 / / film

星期日去光點看了電影Kill Me Tender, 是部西班牙片。 幽默也有劇情, 還蠻喜歡這種風格的。自從去年底連看三十多場點影後,今年初是我觀影的空窗期,一個月看不到五部電影。 不過台北電影節又要到了,又要開始拼電影了。上次看完印度影展寫了些感想,不過突然不見了,也就算了。

2005-02-01 / / film

我看Peter Greenaway的電影

Peter Greenaway 實在是個「鬼才」,這麼說或許稍嫌不足,稱他作「怪才」應該更適當。從87年的《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到96年的《The Pillow Book》(我看完的),他那些各式各樣難以定義卻又有特定風格的影片,每片幾乎都強力憾動我的感官和想法,每次看完他的作品後,如果只簡簡單單地丟下一句「難懂」的話,對Peter Greenaway來說也許有失公平。但是他富含強烈且深刻的「隱喻」手法的影片,對觀眾而言,真正的功課是在欣賞完電影後,對自己受到的震盪做一番合理的解釋。因此他的影片很難拿來當做一般純娛樂的大眾電影。

2005-01-20 / / film

居然看了一部我已經看過的片,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的”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Episode 3: Antwerp”。也許是因為片名過長,也許是我的記憶已經退化到如此糟的程度,我是開演後一分鐘才猛然驚覺。 瞬間,記起了整部片的劇情, 即使它其實是沒啥劇情的。不過再看第二次的感覺又有些不同了,而且連著”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Episode 2: Vaus to the sea”一起看,是比較可以有些想法。

彼得先生玩電影的技法總是讓人瞠目結舌, 你儘管用大量的後現代美學術語來形容,用眾多的花俏的解釋名詞來闡述, 但我覺得,在這些華麗的屏蔽下仍有導演自己關心注重的問題在。我一直認為,彼得先生對於人性的關注不下於現存各國的大導演。但是相較於直接人本式的探討,這個主題在他的電影中可以說是隱晦到不能在隱晦了。人性。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他是專門玩視覺玩技法的,玩所謂後現代,所謂解構,所謂符號,但除此之外,人們甚少注意彼得先生電影元素下的言外之意。

2005-01-13 / / film

《Misery》觀後感

I.故事開始的鋪陳

1.香煙、火柴、玻璃杯與酒瓶接續出現(Paul打字聲)。打字結束。Paul拿起酒瓶倒酒在杯裡,再用火柴點香煙。

2.大風雪中的車禍(鄉村搖滾樂)。倒敘解釋了Paul出現在此的目地(為了完成小說)。接著Paul被Annie救起。

3.Annie is Paul No.1 fan.  (紅色藥丸的特寫)

4.Paul的老闆覺得Paul出事了,打電話給警長。警長手中把玩著橡皮筋(第二條主線的開始)。警長開始調查(從旅館開始)

5.Annie要求閱讀Paul剛完成的新書,因為不滿髒話太多而抓狂。(伏筆)

6.警長發現斷枝,Annie與警長擦身而過。(伏筆)

7.Annie說出她的過去,因為丈夫的突然離去讓她頓時快要瘋掉,她在醫院讀Paul寫的Misery系列小說讓她開心起來。(Misery makes me smile.)